人工智能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现有观点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个体劳动层面,人工智能可以推动传统自动化发展为“智能自动化”,持续释放个体创造力,极大提升劳动生产率;在行业生产层面,人工智能可以有力提升生产能力与资本效率,对行业进行分析并作出控制决策,能够解决某些行业生产准确率低、工作量大、设备闲置、安全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在宏观经济层面,人工智能将促进管理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交易效率的提升,推动创新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化分工形式,大大拓展产品创新的空间,从提升分工专业化效率转向提升分工多样化效率,从多样性角度拓展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具体来看,人工智能具备以下四点“技术—经济”特征:

一是渗透性。作为一种兼具通用性、基础性和使能性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具备与经济社会各行业、生产生活各环节相互融合的潜能,这种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特征被定义为通用性技术的渗透性。在发展初期,人工智能多应用于简单场景,解决一些抽象概念性的游戏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元化、综合化场景。渗透性特征决定了人工智能具有对经济增长产生广泛性、全局性影响的能力和潜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将更加全面地融入生产生活活动之中。

二是协同性。在生产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提升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之间的匹配度,加强上游技术研发、中游工程实现、下游应用反馈等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从而提高运行效率;在消费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对用户消费习惯与消费需求的自动画像,完成个性化需求与专业化供给的智能匹配,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的协同性特征体现在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上。

三是替代性。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对劳动要素的直接替代。从简单工作到复杂工作,人工智能将持续发挥替代效应,在作为独立要素不断积累的同时,可以对其他资本要素、劳动要素进行替代,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由此不断强化。

四是创新性。生产自动化能够实现对一些高强度、高难度的持续劳动进行替代,而人工智能之所以引起人们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是因为其能够实现对人类脑力工作、创造性活动的替代。当下,人工智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及筛选、材料识别及模拟等科研活动,更是在金融、数字建模、应急救援、音乐绘画等领域被广泛赋予分析决策甚至是创造创新的权利,展现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来自人类头脑之外的创造力量。人工智能的创新性可以生产出“额外”的知识,增加人类整体智慧总量,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率。

人工智能既具有一般通用型信息通信技术所具有的渗透性与替代性特征,同时还具备与各经济要素协同配合提升经济效率的协同性特征,以及替代人类脑力工作的创新性特征。具备了以上特征的人工智能可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具备扩张增长效应。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研发、软硬件开发、算法模型训练、具体场景应用等一系列环节,从而催生了一系列产业,有着完备的产业链条,其产品和服务涵盖了从上游研发到下游应用的各环节。需要看到,人工智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路径之一,就是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扩张增长效应。人工智能具有与生产生活应用更高的融合度,可以快速响应具体问题,根据不同的场景生态提供应用方案。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使得人工智能产业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基础信息技术产业的壮大。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扩张增长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其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也不断强化。

dawei

【声明】:九江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