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站长网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渗透,需要有“以静制动”的定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还需要有“以动制动”的应变能力,努力探索何以通过教育实践改善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途径、方式、方法、功能与价值,匡正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之道。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兴起,深刻地影响着教育领域。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近五年的《地平线报告》中均被提名,成为名副其实的助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引擎。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何况人工智能这把“剑”尚未全面炼成,教育应用的“剑法”也尚不成熟。因此,在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教育的今天,常有人质疑其智能的准确性是否能达到可用的程度。事实上,技术是一种客体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与实践)的产物,只有将人工智能嵌入合理的教育教学框架中,才能使其发挥正向作用。人工智能怎样助推高等教育发展?应明确哪些因素是变革的积极力量,哪些又是需要坚守的本质与初心,从而在技术浪潮中既能与时俱进,又能在变与不变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主客体地位辨析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本质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二者的辨析实质上需探析其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技术教育化与教育技术化。所谓技术教育化,就是将技术转化为“教育中的技术”,教育主体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在教育实践中对技术进行设计与开发,形成更加切合教育需求的技术。换言之,经过教育者本质力量的持续改造,技术才能成为适用于教育的技术。所谓教育技术化是指新技术首先以“工具”的形态进入教育系统起到教育辅助作用,随着新技术的作用得到肯定与推广,人们的行为习惯与能力也逐步发生变化,教育中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理论等在新技术的影响下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进一步说,“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作为主体,技术作为客体。技术是教育主体(人)实现教育目的的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也即技术在先天本质上是依附于人的教育需求与实践。由此可以说,教育的本质与目标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介入而发生根本变化,但会因为人的教育需求改变而变化;无论技术冲击多大,人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人的教育需求与实践。有人一味强调人工智能的作用而忽视教育自身需求与能动性,将教育当作对人才的规模化培养和无差别制造,这显然不符合技术的本质。
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可能会改变师生教学行为习惯,产生教育理念、教学原理、教学结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革。然而,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与基本原理等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适性与稳定性。这些不变的基本理论应该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引入人工智能的标准与指南,以规范人工智能的“客体”角色定位,为高等教育系统服务的同时形塑教育人工智能的特质,避免技术的僭越桎梏师生主体性的张扬,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双向赋能。
人工智能助推高校教育系统变革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主要包括智能导师、智慧学伴、智能评测系统、特征识别与学习分析等,涉及教学场景、学习场景、管理考核三大场景,基本实现了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1.人工智能时代“教”的变革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位。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打破了大学课堂的边界,在自适应学习引导和智慧化资源推送支持下,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而不再受限于高校教师的权威。教师逐渐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支持者、协作者,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开放。人工智能催生了“智能导师”和“双师教学”形式的出现,“教书”和“育人”的工作将被分离:“智能导师”或人工智能“助教”承担传授知识的教书工作(如批量批改作业、实时管控教学等高重复性、低认知性的程式化工作),而人类教师则集中精力在开展育人工作上(如引导学生、传递价值观、情感沟通等高认知的工作)。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灵活运用各类智能化信息工具,分析学习者特征,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科学、个性化的指导。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课堂将会更有弹性、灵活、互动、开放,教学课程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线上、线下的混合,人工智能支持下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自适应学习模式、项目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等,使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差异化。
在教学内容上,人工智能有可能促成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变化。人工智能对未来职业岗位产生了巨大冲击,一些低技能与重复化的工作将被智能机器代替。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的岗位和职业要求变化,以发展性的眼光进行学科体系结构的调整。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高校要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一方面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要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再者,人工智能还可以视作建立学科联系的纽带和载体,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开展跨学科教育(如STEAM+AI)。此外,人工智能机器带来的工业生产与简单服务业工作中人力的解放,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美学、艺术、人文、社会、哲学等人文学科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就读需求,人文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会强势回归。
2.人工智能时代“学”的变革
在学习者分析、学习诊断与评测、智慧化推送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资源,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自主、人性化、精准化、个性化。更重要的是,其有助于解决教育“个性化”和“规模化”双向需求的问题,也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公平。
在学习形式上,传统的“生听师讲”的面对面授课已经难以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需求。有学者主张实行“经验学习”,即在真实情境的实践体验中学习,真切感知不同的文化或社会情境。也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将激发高校系统中“人机协同学习”的新场景,由此伴随而来的海量信息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性等特征,给教育教学带来了“高信息吸收量”与“有限的时间”等限制条件,这又进一步要求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凝练、高效而具身的社会经验。
在学习发展目标上,具备高信息素养、科技素养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成为了各国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向。无论是面向专业型的人工智能精英培养,还是面向科普型的其他各行业人才,在育人需求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时代还强调培养学习者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和复杂决策能力,以及想象力、表达力、创造力等高阶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实用型、复合型、智慧型的人才培养。
3.人工智能时代“管”的变革
人工智能在学习支持服务与行政管理服务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分析和预测、考核和评价、自适应系统和个性化、智能辅导系统。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支持下,海量的高校信息与数据得到了有效的管理、流通、共享与保护,这不仅有利于信息与资源的共建共享,而且减少了许多简单性、重复性、程序性的工作,优化了高校教育管理中烦琐的流程性业务。例如,线上办理、数字签名等功能,实现了简政增效。又如,基于数据的实时获取与监控,能够实现校园情况的实时把控,提高校园的安全管理效能。
大型站长资讯类网站! https://www.0792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