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麻省理工大学的凯文阿什顿教授(后被称为“物联网之父”)提出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出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的方案。这是物联网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来。
离子链助力规模宏大的物联网市场
很快,物联网便进入了万物互联时代。在这里,数据价值越发重要,而物联网+区块链的融合创新也将成为新的行业趋势。据相关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连接数将达到1000亿,市场规模达到3000多亿美元,物联网设备的数量更是高达数十亿。然而,因缺乏数据与安全性的支撑,物联网发展也遇到了瓶颈,于是区块链的出现成为了该领域的解决性方案。
ASP站长网物联网市场规模虽大,但瓶颈难以突破也是悬在物联网头上的一把利剑!
物联网的全新机会,利用离子链区块链技术的加持助力
因此,离子链IONC出现了。离子链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终端设备安全可信地执行环境,将物联网设备可信上链,从而解决物联网终端身份确认与数据确权的问题,保证链上数据与应用场景深度绑定。
离子链IONC利用区块链运行机制为数据市场确权和交易的市场规则以解决数据隐私的“痛点”,使得数据市场的规范交易成为可能。这也是物联网由数据采集向场景应用深度融合的基矗
在全球物联网数千亿美金的市场上,离子链无疑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可说是物联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子链IONC技术前景广阔
在数据价值挖掘方面,离子链解决了终端采集数据的安全可信以及终端设备的智能化,使物联网终端能可信地执行环境,解决数据源头造假问题,从而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
离子链做到了:
1.数据源终端的身份确认:确保数据源采集终端具有独立的、可管理的身份ID;
2.数据确权:确保产生的数据不被篡改,防止数据污染和数据安全;
3.数据资产化:实现数据价值资产化,可交易。
在传统的物联网模式下,物联网终端只能被平台控制,不具备独立决策与智能化。然而,离子链的创新技术使物联网终端获得独立可验证的节点身份,也为其智能化带来了可能。物联网终端的智能化可带来更丰富的应用场景。